原标题:茶文化学者周重林:让一片叶子释放“云茶”文化力量
他是云南茶文化研究领军者,探索、思辨,近20年,他潜心研究茶学,如何推动云南茶叶发展?他说,希望云南有一个茶文化学院。他创建的“茶业复兴”微信公众号获得2021云南网络正能量“五个一百”示范账号表彰。他是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的“云南网络名人说”第三期访谈嘉宾周重林,此时,他正通过互联网平台,讲述茶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茶文化”。
4月1日,在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市互联网行业党委组织召开的昆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座谈会上,周重林受聘为昆明城市IP网络推荐官。会上,他发出这样的感概:“我身边坐着花文化的推荐官,我对面坐着唱花灯的演员,我们这些人,基于兴趣,各自在垂直行业耕耘,野蛮生长,渺小而微不足道,非常需要被看见,‘看见茶文化’也是我这些年的努力。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相信有茶文化的存在,就像他们并不认为花需要文化,咖啡需要文化一样。但我以为,在迷离时期,有花可赏,有杯可沉,才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之处。有小麦的历史不过是证明了能吃,有啤酒的历史才体现了探索,有茶树的历史不过是证明物种的丰富,而有茶水的历史才蕴含着品味。那个有张充和,有査阜西,有宝洪茶的昆明,才是一个值得我们活的昆明。未来,将继续为推广茶文化做贡献”。
嘉宾简介:周重林,学者、作家。云南师宗人。潜心研究茶学近20年,著有多部畅销茶学著作,代表作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茶文入选全国高考,各地会考、联考。周重林长于把茶文化放入人类思想史中体察,研究具有独创性魅力。被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赞誉为“陆羽知己”,许嘉璐先生则认为“周重林带来茶文化新格局”。
访谈实录
昆明信息港:最近看到您在直播间谈茶文化,从纸质书籍到互联网,您经历了传播媒介的变迁,是一位真正与时俱进的茶文化传播者,请您就此谈谈感想和体会?
周重林:纸媒时代,思想被格子纸与版面限制了,互联网时代,思想如脱缰野马。我从大一就开始给报社投稿。后来通过Email,再接着是玩BBS,玩BLOG,等别人发现。微博、微信兴起后,个人有了品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IP,搞直播也自然而然。直播与过去的方式都不一样,人类开始返祖,再次回到了表演时代。上一个表演时代是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时代,他们站在广场,讲真善美,完全靠表演与雄辩术去吸引观众。现在直播间入口,就是过去的广场,有没有真材实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昆明信息港:从周主编到周主播,在这个身份转变中,如何平衡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周重林:这些年集中创作茶文化,大家就把我当作茶文化学者来看待,我自定义是一位内容创业者,通过卖自己创造的知识来获利,有自媒体,有书店,有视频号。目前来看,互联网直播是最好的一种营销生态。“内容为王”的规则依然适用于主播,“头部(top)主播”通过其优良的内容输出获得了超高收入。我给自己的定位(人设)是知识型主播。一是持续性,直播开了两个月,我每天都坚持直播两个小时,发布视频号等内容,这样也获得了平台的流量支持;二是话题性,我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学习、评估,坚持输出有版权的知识,在直播间和大家介绍茶书,分享茶知识,不以自己的偏好来左右大家的思维,靠着自己的IP和分享,在直播间有了较高粘度的粉丝群体;三是互动性,通过直播把自己和读者的距离拉近,以前做报纸,看不到反馈,现在在直播间互动,信息高度对等,即时性和交互性很强,通过商品形成教育的文化内涵。我最多的一场直播有3万多的成交量,且是在没有折扣的情况下。
姚云霞 摄
昆明信息港:请您谈谈互联网营销对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周重林:互联网营销对茶文化发展很重要。以前买茶必须要到茶城来买,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在家也可以买到茶,打开直播,可以学到茶知识、买到茶书,买书送茶,这样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在垂直领域做到更立体、更便捷。
昆明信息港: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茶文化以来,有没有遇到比较有趣的事?
周重林:其实我卖书的渠道有很多,京东、当当都可以买到,但有很多人就是喜欢来我直播间买,我的书既贵且不打折,前两天有个茶农跟我一次性买了两万多的书。我们去版纳茶山,当地很多茶农家里都有我的书,有的茶农说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可以看看里面的图。这就反映了茶农富起来以后,最终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昆明信息港:您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与茶结缘,并“深陷”其中?
周重林:小时候就喝茶,但对茶文化有兴趣,还是大学时期,当时我担任学生社团的负责人,也是社团联合会的副主席。云南大学周边都是茶馆,我们经常在茶馆里开沙龙,这个习惯我延续至今。云南大学有研究茶的传统,李埏教授、林超民教授、赵仲牧教授、木霁弘教授等都是此中翘楚,我把他们称为翠湖边的饮茶人。
我前几年写了《民国茶范》,里面有我对李埏、张文勋、赵仲牧他们口中名士的追忆。木霁弘老师当时在给我们教授《古代汉语》,他是茶马古道的开创者,我在圆西路的书店买到他们合著的《滇川藏文化大三角探秘》,深深被茶马古道吸引了,就暗暗攒钱,要去走茶马古道。当时云南旅游热,茶是旅游的一部分,早期我给一些旅游刊物与图书写稿,都会写到茶马古道,还创作了好几篇茶马古道主题小说。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都市时报》《中国青年》做记者编辑,后来编撰了与茶有关的二本书籍,获得一些人的青睐,2006年云南茶文化热起来,茶专业杂志《普洱》创刊,就被推荐去做了执行主编,又有机会经常向木霁弘老师请教,后来在他的邀约下,到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共事,变成了一个专业的茶文化研究者。自媒体时代,我创业选择了茶文化方向,继续奋战到现在。
姚云霞 摄
昆明信息港:您从一个媒体人到云南茶文化研究领军者、云南茶官方代言人、茶文化学者,请您就身份的转变谈谈心路历程。
周重林:以前当记者,觉得自己啥都能写,万金油。到了茶行业,越研究越觉得自己浅薄,就越发读了很多书。找资料这事情需要重点讲一讲,做茶研究,去图书馆找资料,结果云南这些图书馆,没有一家有丰富的茶书,又去书店,书店里更是少有茶书卖。就陆续找一些研究茶的学者借书,拿去复印,现在都有很多复印本。从2006年开始,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淘茶书,十几年下来,有上千册。前几年云南省图书馆要建一个普洱茶专馆,我积极参与了。这几年西南林业大学建世界茶叶图书馆,我也积极参与。目前收了大约有5000册茶书(有重复的),2021年,在小罐茶的支持下,我们联合在猫猫书店举办了“看见茶文化”的茶书展,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茶书,他们说,原来茶真的有文化啊。这些年我比较积极推动茶书的创作、展览与传播,茶文化,茶书是第一载体。
今年我总结了下,茶文化领域近些年有创建的人,大部分都是记者出身。比如杭州的王旭烽,云南的更是,詹英佩、王迎新都是当了十几年的记者。《三联生活周刊》每年都会出茶专辑,也影响不少人。反而像云南,这么大的产业,大众媒体对茶的关注度其实是很低的。我经常开玩笑说,做记者的朋友,不要放过茶行业。
姚云霞 摄
昆明信息港:您从2004年出版《天下普洱》一书以来,先后又出版了《茶叶战争》《民国茶范》《茶之基本》《普洱熟茶教科书》与茶相关的书籍,并且每一本书赞誉无数,在您将茶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出中,是否遇到过创作瓶颈?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周重林:我主创的茶书有25本,大部分都获得了多次加印的机会,因为这个时代大家对茶文化有兴趣了。上一个对茶文化有如此兴趣的时代,还是宋明,宋代有7000多个诗人,写茶诗的有1000多人,明代出版了数量庞大的茶书。现在茶文化创作的人太少了,恐怕一万个作家中也未必有一个会写茶。面对一个千年的产业,千年的风雅,大家没有话说,我觉得好可惜。近二百年来,是什么人在传播茶文化?是日本人。冈仓天心一人,一本《茶之书》造就的影响,在世界上引发了很大的关注。民国时期吴觉农那代人,已经开始反思,提出茶业复兴,倡导学习印度机器制茶、把茶园规模化,组织人翻译外国研究茶的成果,也重新阐释《茶经》。我们现在都还在延续吴觉农未竟的复兴事业。我人在云南,云南的古茶树加上民族多样性,写都写不完,没有瓶颈,只觉得时间不够。
我们主要围绕三方面来研究与创作。一方面积极推动我的“新茶路”书写计划,我们已经出版了《新茶路:普洱茶王老班章》《新茶路:在倚邦与革登之间》《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勐库寻茶记》等以云南茶山为背景的本土知识图书,还将陆续创作其他地域的图书;第二方面就是出版“教科书”系列,出版的《普洱熟茶教科书》《云南红茶教科书》都大受欢迎,《古树茶教科书》也在计划出版中;第三方面就是阐释典籍,已经出版了《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接着要出细读宋代茶书的书,还有茶诗之类的,名人与茶啊。
我的创作状态经常是,刚看完蔡襄的《茶录》,就要上山转悠一天,晚上写茶山累了,就换着写写苏东坡是怎么喝茶的,我又对时事抱有很大的热情,去社交媒体逛逛,看看网文,追更动漫,然后睡觉。
姚云霞 摄
昆明信息港:您现在有多重身份,茶文化学者、新媒体人、网络文学协会理事等等,请问您怎么转换这些身份?如何诠释好自己的每一重“身份”?
周重林:我是一个作家,主要以茶文化为主,创办了一个自媒体《茶业复兴》,是媒体人,经常要写报道,又开了一家书店,最近又开了直播,大家对我的称呼也从周作家变成周主编,周老师到周主播。表面上有很多身份,其实就围绕着书展开,写书、讲书、卖书。过去刷朋友圈卖书,现在大家不看朋友圈,就开了直播,面对面聊天,换了一个地方完成买卖。加入网络文学协会,是受报社老领导邀约,属于完成社会责任。今年我会陆续加入一些公益组织,尽我所能,帮到一些人,也帮我重新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我要让更多人“看见茶文化”。
昆明信息港:未来,在如何推动云南茶文化发展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构想或措施?希望最终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周重林:希望云南有一个茶文化的学院,可以培养人才,毕竟云茶现在已经是千亿云茶产业,再想有提升,没有文化力是不够的。昨天我与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老师交流,才知道在她十多年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大学里终于有了一所茶文化学院。杭州是中国的茶都,她那么德高望重,有极为优秀的团队,要推广茶文化都如此艰难。在昆明,有茶学院的大学只有云南农业大学,还不是茶文化学院。云南茶文化现在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是个体户,生存艰难。有媒体说云南有一个“茶文化现象”,如果有好的扶持与引导,真的可以为云茶产业持续输送文化能量,毕竟,像古树茶,茶马古道,都是文化引导消费。
昆明信息港:越来越多人开始从事与茶叶相关的行业,制茶、卖茶、饮茶等,对这些新晋“茶人”,您会给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和意见?
周重林:茶是好行业啊,存在了上千年,不用怀疑其是否健康,能否盈利,是否有文化,这些年的新茶饮,更是年轻人创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年轻人都靠奶茶续命,茶还是国风中重要的力量,昆明的霸王茶姬,都开到海外去了,茶还能走到更远的区域。我认为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期待新茶人加入到茶行业。
姚云霞 摄
近三小时的访谈,周重林一边给我们泡茶、倒茶,一边娓娓道出自己与茶的故事,流畅自如的操作,自信睿智的谈吐,显示了一个茶文化学者的高超素养。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清晰了解到,多年来研究茶文化、输出茶文化,以及不断地学习,让他储备了海量的茶知识。多年的积淀,让他在面临互联网平台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挑战时,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无论是纸质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周主编还是周主播,于他而言,坚信“内容为王”的规则,清楚互联网营销对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让茶文化不断迭代升级。
接受完采访,周重林和朋友聊了会天,招待我们吃了新鲜的沃柑,跟工作人员简单交代直播用到的链接。下午四点,他准时出现在直播间,和观看直播的朋友们寒暄、互动。直播间里,他是学识渊博、不苟言笑的知识型主播,私下,他是喝着便宜熟茶、衣着朴素、生活简单的茶人。周重林通过思考、策划,写书、卖书,开直播、建自媒体账号,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以知识为驱动力,输出的价值和情感,并得到市场、行业的高度认可,这一系列“天花板”级别的操作,在国内很多行业都属于稀缺资源。他说,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只做一件事:让云南的茶释放独特的“云茶”文化力量。(姚云霞 王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