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品牌之路 >> 正文
首页 | 邮箱    
一杯普洱茶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3日 10:05: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一杯普洱茶的诞生

万亩茶园绿意盎然(4月8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云飞雾绕梦幻真,春雨浇得嫩芽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深山密林中蛰伏了一冬的茶树迎着春天的缕缕阳光,新发吐翠,焕发出蓬勃生机。

春风如抚,春茶采摘季也已悄然到来。

南糯山茶农正在采摘茶叶(4月7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一座山头一份基业

勐海县普洱茶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达87.54万亩,具有一山一韵、百山百味的独特风韵。

勐海人民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历史的沉淀造就普洱茶岁月的芳香。

李向荣正在检查老班章鲜叶(4月8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世世代代生活在南糯山多依寨的三四和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村的李向荣两家如今都靠种植茶叶为生。

制作成饼的老班章茶(4月8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李向荣的记忆中,以前老班章的村民们也做茶,但是卫生条件不好,没有专业的制茶工具,更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村民们席地晒茶、铁锅炒茶,制茶工艺不佳,好一点的干茶才卖到8元左右一公斤,一般的干茶只能卖5元左右一公斤。以前道路不通、交通不便,茶叶只能靠牛、马驮到勐海县城,十分不易。

三四正在将茶叶晒干(4月7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南糯山多依寨哈尼族小伙三四家也有着相似的过往。他也回忆到,家里祖祖辈辈都做茶,以前茶叶卖不上价,家里很穷,只能用茶叶换点红糖和盐巴。

老班章村(4月8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现在,这两家人的生活已经是另一番景象。李向荣家里的班章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亩,其中古树茶有60亩左右,每年春茶季可收200公斤-300公斤左右的干茶。2021年,李向荣家的古树茶干茶每公斤卖到了1.3万元至1.5万元,茶叶质量高的可卖到每公斤2万元。而南糯山三四家的茶园占地面积200多亩,今年南糯山古树茶干茶价格在每公斤1000元,生态茶每公斤则可卖200元。

一道工艺一盏清香

“一片茶叶”如何拉动茶农致富?从采摘到初加工,再到精加工,按照与三四、李向荣合作的七彩云南庆沣祥的制茶规范,普洱茶要制作成饼销售到世界各地,整个过程严格按照31项理化指标、18道工艺环节、137个品控细节全过程控制产品加工质量,最后才流入市场,如此纷繁复杂的工艺,方能得一杯清香甘醇的普洱茶。

杀青(4月8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在七彩云南班章万亩有机生态茶庄园里,茶农们按照“一芽二三叶”的标准采摘着新叶,这些新叶会立即送到庄园的初制车间里,准备进行初加工。茶叶初制工艺首先就是摊青,通过适度摊放,使鲜叶青草气散发、芳香物质增加,同时减少鲜叶表面水分,便于后续加工及品质的形成。其次是杀青,通过高温钝化鲜叶酶活性、蒸发部分水分,以便其获得应有的色、香、味,下一步工序便是揉捻成条,再将其解块、晒干,这才算完成了初制工作。

工人正在包装茶饼(4月9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在精加工车间里,称茶、上蒸、包揉、团边、压制……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些工艺在初制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和了普洱茶的品质,让每一饼普洱茶都按照标准生产,这样的普洱茶品相、韵味都相对统一。

一片茶叶一级产业

时至今日,普洱茶产业已在这里蓬勃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勐海县是因茶致富、因茶强县,全县34万人,涉茶人口就有28万,其中茶农25万人。此外,勐海县茶企品牌融合度高,截至2020年,有16200多家茶企入驻,包括合作社、初制所等。老班章、南糯山、布朗山这样的名山名茶也为富民强县注入“加速剂”。

南糯山村寨(4月7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合作的不断深入,勐海茶叶质量得到了稳定提升。2005年,李向荣开始和七彩云南庆沣祥合作成立初制所,专业制作技术的帮扶使得靠茶而生的李向荣家走上“高速路”。李向荣凭借着茶叶,自己住进了新房、买了新车,在勐海县城也开了茶叶店,家里的古树茶还卖到了上海、广州等地。

南糯山初制所(4月7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与李向荣同样建了初制所的,还有南糯山多依寨哈尼族小伙三四,三四家的初制所是七彩云南庆沣祥在2005年挂牌的第一家合作初制所,合作一开始,七彩云南庆沣祥便派出技术人员帮助三四家建初制所,指导做茶,如果制茶的流程不规范,技术人员就手把手教他们改进。三四家的初制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春茶季初制所人最多的时候,有十三四个工人同时制茶。目前,三四家的初制所已发展成寨子里最大、卫生条件最好、最规范的初制所。

在勐海县,深入而广泛的茶企合作使得整个县城生产、制作、销售茶叶的产业链更加完善,采摘、初制、精制工艺标准而明确,茶产业早已成为勐海的支柱产业。

泡制完成的一杯普洱茶(4月8日摄)。新华网发(邢苏蓉 摄)

县因茶而兴,民因茶而富,地因茶而名。世代守护茶山、茶树的茶农们,靠着一片片绿叶摆脱了贫困。如今,这片叶子又寄托着更多茶农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黎安婷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