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茶马古道 >> 正文
普洱茶极简史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1日 16:26:00  来源: 云南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及饮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普洱茶作为众多国茶的一种,同样拥有着辉煌的历史。他经历千载沉浮,承载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及浓厚的历史底蕴,留存至今,关于普洱茶的浩瀚史籍都在叙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普洱茶故事。

  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望数千万年前古特提斯多岛洋上普洱茶最早的生命轨迹。大约6500万年前,也就是在恐龙灭绝后的新生代早期,种子植物中的山茶属植物,在亚洲板块的南缘繁衍生息。到了新生代的中期,联合古大陆再一次解体,几大洲的板块再一次移动,产生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了,青藏、云贵高原急剧隆起。

  在迄今20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寒冰长久覆盖的植物基本消亡,而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亚热带高原,躲过了这场灾难,继续顽强生息。

  云南也被学界公认为茶树发源的核心地带。

  第四纪冰川时期覆盖图

  公元前1066年,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有史学家考证,巴蜀之师共有八个部落,濮人(布朗族的祖先)是其中一个部落。这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布朗族的祖先就已经把茶作为贡品了。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晋朝傅巽在《七海》中提到:“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即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茶子即是茶,可见云南茶当时已成为有名的特产之一。

  公元863年(唐咸通四年),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古址在今云南省景东县,南诏王曾置银生节度于此。景东及周边至今仍是普洱古茶园的密集区域。

  宋代饮茶习俗风靡全国。宋徽宗赵佶御笔论茶,写出《大观茶论》。王安石《议茶法》云“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专门描述了古滇银生节度诸山所产之茶的采摘、食用等细节。

  宋代饮茶风貌图

  在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内部地区与边疆地区,产生了“以茶易马”或者“以马易茶”的贸易方式,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当时,中原政权最大的敌人为北部及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而在数次的交手后,发现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骑兵的战马。他们的马匹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好。相同马龄的马匹,游牧民族所在地区品种的马,速度及耐力等各方面都优于中原地区的马。于是,中原地区对边疆地区的优良品种的马马就有了极大的购买需求。

  恰好当时边疆地区的人们,常年饮食以牛、羊为主,少青菜,他们逐渐发现中原地区购买过来的茶,喝起来有着分解油脂,增加奶香的功效。于是,边疆地区的民族,在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后,对中原地区的茶,也产生了大量的购买需求。

  于是,两边各取所需,边疆地区民众用自己手中的“马匹”来换取中原地区百姓的“茶叶”。而中原地区的百姓用自己家乡盛产的“茶叶”,换取边疆地区民众优良的“马匹”。这样的贸易形式,将供求关系的平衡做到了极致,就是最早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图

  之后,顺其自然地就出现了满足这种贸易形式的贸易通道。古代交通方式有限,“马帮”就成了为交换“马匹”和“茶叶”贸易提供服务的运输商。随着“茶马互市”规模的扩大,一条条古道被相继探索发展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步将这些道路统称为了“茶马古道”,一个听起来还有点浪漫的名字。

  雨中的“茶马古道”

  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上,诞生的陈化发酵产物普洱茶,历经时间和自然的磨练,散发出独特的陈香味。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每当品读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茶马》古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历史上那一队队穿梭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耳边回荡着边疆小调,鼻尖萦绕着浓郁茶香,久散不去。

  “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茶,胡马求金珠”。

  可以这样说,没有“茶马古道”,就没有现今闻名世界的“普洱茶”。“马帮文化”和“普洱文化”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才让“普洱茶”的茶香,飘过了雪山,飘过了草地,萦绕在了每个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客头顶,久久不能散去。

  茶马古道分布图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曰:“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是指滇西地区包着金牙的少数民族,百夷是指摆夷族,乃傣族之先民。当时茶叶在云南只是集市贸易的一种商品,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1381年,“普耳”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书中。当时普洱区域划归元江军民府车里宣慰司管辖,称“普耳”。此前出现在唐宋元诸代的史籍中,都写成“普日”或“布日”。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流官制度引来大量屯田士卒进入滇境。中原制茶技术推动了云南茶叶工艺水平的提高。1620年,谢肇淛《滇略》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在史料文献中“普茶”一词的第一次亮相。

  明代天启年间,云南茶叶生产发展迅猛。由于茶产量的增加,景东府“新增茶税银一百二十五两”(刘文征《滇志》,1621-1627)。明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是普洱茶在大理的出现。那时,大理点苍山上的古刹感通寺附近有古茶园,当地人采用晒青工艺制作毛茶。1639年,徐霞客在感通寺观看了茶叶采制过程并写下:“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比徐霞客稍早的白族进士李元阳则在《大理府志》(1563年)中写道:“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这是关于晒青工艺普洱茶“越陈越佳”特征的最早表述。

  清代普洱茶历史是辉煌和凝重的。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刘健《庭闻录》载:“北胜(今丽江永胜县)达赖喇嘛、干都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互市茶马”。平西王吴三桂正式奏请朝廷,建议在云南开市易马。吴三桂的奏文获得皇上恩准。“茶马互市”不仅满足了西藏人民对茶叶的需求,而且在政治上把西藏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王廷相《严茶议》云:“茶之为物,西戎吐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是则山林茶木之叶而关国家政体之大,经国君子,固不可不以为重而议处之地也。”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章履成《元江府志》写道:“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这是历史上“普洱茶”一词首次面世。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镇守云南开化(今文山)等处地方副将总兵官阎光炜为康熙皇帝八十大寿进贡,具体恭品如下:“普洱肆拾圆,孔雀翅肆拾副,女儿茶捌篓,巨胜子两袋……”。这是普洱茶进贡最早的官方文献。

  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729年(雍正七年),普洱府正式设立。为了管理茶叶生产,鄂尔泰在攸乐(今景洪市基诺乡)设同知府,在思茅(今普洱市思茅区)设通判和总茶店,规定所有茶叶均须卖给总茶店,再由总茶店卖给茶商。以往进入茶山的汉族商人,悉数驱逐。

  1734年(雍正十二年),云南普洱茶被列为清廷贡品,其花色品种有普蕊茶、普芽茶、普茶膏、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女儿茶、蕊珠茶等“八色”。其中“普蕊茶”属白茶类,“普芽茶”属(晒青)绿茶类;二者均为散茶;“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女儿茶”“蕊珠茶”亦属绿茶类,形态为紧压茶(即团茶);“普茶膏”则是经“发酵”后再加工的特种茶。

  “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内上行下效的饮茶风尚。

  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尤大。他曾作诗云:“唯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由于普洱茶形制独特,在京城数量稀少,因此乾隆皇帝常将它作为赏赐外番或外国使节的礼品。

  1792年,以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向乾隆祝贺80大寿并送上寿礼。作为礼尚往来,乾隆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这是普洱茶作为国礼的高光时刻。

  朝鲜学者李圭景(1788一1856)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写道:“今燕都(指北京)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为第一,白毫茶为第二,青茶为第三,黄茶为第四……”即使在外国学者的眼中,普洱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茶品中的翘楚。

  1799年,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洱茶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普洱茶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传统的六大茶山指今勐腊境内的莽枝、易武、蛮砖、倚邦、革登及今景洪境内的攸乐。

  清道光年间,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他将本号精制茶品送到宫中。道光皇帝饮后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并钦命头品顶戴赴云南呈宣,赐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由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鲁史监制成“瑞贡天朝”金色大字牌匾。

  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易武本地官商余资充足,捐款修筑易武至思茅茶马驿道。驿道以石板铺面,宽六尺(一尺≈33厘米),全场211千米,由此普洱茶步入鼎盛时期。

  大约在清光绪年间(1871-1908)或更早,倚邦、易武等地的茶商开始将普洱茶运销越南、老挝等地,随后销区渐渐扩大至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并转销我国两广及香港地区。1887年、1897年蒙自和思茅海关相继设立后,这种民间贸易依然维持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

  云南虽地处西南边疆,但是全国茶产业的兴衰,对云南的影响也是直接的。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达到历史高点,随后逐年下降。清末的普洱茶与整个中国经济一样,外销受到法国人的限制;边销西藏,则有英国人在印度阻拦。

  1908年(光绪十三年),清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加之该年又发生了进贡马帮在昆明附近被抢劫事件,普洱贡茶时代从此结束。

  1950年,云南正式解放,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茶公司、康藏茶厂和顺宁实验茶厂。10月,布朗族最后一位头人苏里亚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普洱茶送给毛泽东主席。

  1978年,法国圣·安东尼医学院及法国里昂大学相继开展“云南沱茶[普洱茶]”的医学研究,并于1987年7月在法国巴黎王子酒店发布研究成果。这是西方国家首次使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在病理、药理等方面对普洱茶进行临床医学试验,并临床正向验证了普洱茶的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召开。这届研讨会专门讨论了云南古茶树问题,为后来山头茶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老茶代表福元昌,2019年拍出2360万港币天价

  2005年5月,“云南普洱·瑞贡京城”马帮,从云南出发跋涉8000多公里,途径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于当年10月10日踏入北京地界。“马帮进京”是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之一。10月,国家商标局为云南普洱茶颁发了“‘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从此,只有符合注册条件的茶品才能称为普洱茶。

  2006年,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出台。内容包括:《普洱茶》《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普洱茶生产技术规程》《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等4个标准,《普洱茶》为强制性标准,其余3个为推荐性标准。该标准代替此前发布执行的编号为DB53/T103-2003的《普洱茶》地方标准。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颁布实施。

  2012年,神舟9号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成功升天,同时搭载了云南的普洱茶籽种,普洱茶种第一次登上太空。

  2013年,普洱茶价格坚挺上扬,东北、华北、西北普洱茶消费人群快速增加。

  2017年,历史上第一部官方《普洱茶年鉴》正式出版。普洱茶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冠军。

  2018年,普洱茶蝉联“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冠军。

  2019年,联合国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网记者 黄磨西 贺凯 整理自 《从茶入道》

责任编辑:朱清然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