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游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茶山游历 >> 正文
普洱新增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14:36:00  来源: 普洱文旅资讯

  原标题:【非遗】重磅!普洱新增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云南省普洱市宣抚司礼仪乐舞、佤族织锦技艺、打陀螺以及傣族白象、马鹿舞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抚司礼仪乐舞)

  一起来看看

  普洱市这些

  民族风情浓厚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傣族白象、马鹿舞)

  宣抚司礼仪乐舞

  宣抚司礼仪乐舞起源于孟连,在土司统治时期,宣抚司礼仪乐舞专为孟连宣抚司署的迎宾、节庆、赶摆、嫁娶等活动进行演奏。

  宣抚司礼仪乐舞的整场演出以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方式呈现,音乐演奏多以合奏、齐奏形式进行。乐曲旋律规整、悠扬动人,其中舞蹈又分为蜡条舞、长甲舞、孔雀舞等。宣抚司礼仪乐舞不受外来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数百年来傣族音乐的基本状貌,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展示了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佤族织锦技艺

  佤族织锦技艺广泛流传于普洱市西盟县的佤族村寨之间,与佤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反映了佤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耕织劳作、宗教习俗等社会生产活动,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民族织锦中占有重要地位。

  独特的色彩和纹式构成极具民族风情的佤族织锦,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佤山天地、山水、村寨、河流、森林、花草、云霓等绮丽的自然风貌和阿佤人民的衣食住行、信仰、风俗等情景。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反映了佤族人民“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宗教理念,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的生命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相互配合,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成为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

  打陀螺

  普洱市景谷县的打陀螺活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全县各族群众的喜爱。景谷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是普洱打陀螺活动最为普及、文化传统最为深厚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素有“陀螺之乡”的美誉。

  陀螺比赛形式多样,可单人、双人、多人对打,旋散等。一方旋转陀螺为守方,另一方用自己的陀螺旋转撞击对方陀螺,使之停转或破裂,攻守转换,决出胜负。每逢传统节日,景谷县都把打陀螺作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打陀螺活动使人体的肢、腰、眼、脑、心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具有活络关节、舒筋活血、等保健功能。

  傣族白象、马鹿舞

  普洱市的傣族白象、马鹿舞主要分布于孟连县。

  白象、马鹿舞傣语称之为“嘎朵”,是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的传统道具舞,每只白象或马鹿均由两人合作表演。在傣族的重要节庆活动时,傣族人民都要跳白象、马鹿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数百年来,傣族白象、马鹿舞的传承都是以傣族同胞社会群体传承为主要方式之一。

  云南普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近年来,普洱结合实际,设立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既促进了本地群众的就业与增收,也实现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为非遗的生活化传承探索出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阳光大道”。(文章来源:普洱文旅资讯)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