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市场动向 >> 正文
“宾弄赛嗨”:普洱的脱贫答卷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6日 12:56:0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宾弄赛嗨”:普洱的脱贫答卷

  云南省普洱市,被称为“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这里区位独特、生态优越,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但与此同时,曾经的普洱10县9贫,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10县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4个边境县。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是普洱市情的真实写照。

  近日,中央媒体“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普洱。记者了解到,普洱市“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实现。

  特别是普洱市创造的“宾弄赛嗨”互帮互助脱贫模式,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脱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在众多脱贫模式中颇为突出———

  “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长期以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例如,在这些地方,各民族间针对播种收获季节的差异,坝区群众到了插秧种田时节,山区“宾弄赛嗨”自发结伴到坝区帮忙;山区山地种收庄稼时节,坝区的民族弟兄又自发前往山区开展互助,一起劳作。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一互助模式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基于生产生活需要自发结交并代际相承,逐步在各族群众之间形成了一张超越民族,跨越村寨、行政区划,又相互交织的友好社会关系网。

  这本来是一种互助互帮的优良传统文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受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下来,却导致了当地部分贫困群众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恶习。

  “早上一壶酒,靠着墙根晒太阳;下午一壶酒,睡到太阳又上山;田间杂草无人除,外出务工无技术,闲在家中无事做”成为当地一些人的“日常状态”,也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据记者了解,过去,有些深山中的小寨子,村民们吃饭靠救济、衣不蔽体;竹子房上搭几块塑料布就是全村大部分人的房子……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许多村民酗酒成瘾、单身啃老。他们不仅缺乏生活目标、脱贫信心,更缺乏脱贫的动力和技能;即便有的贫困群众渴望学到脱贫致富技能,但苦于没有渠道,只能守着一亩三分田早出晚归,没能改变贫困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脱贫攻坚的生机活力?普洱市政府副市长杜建辉告诉记者,普洱人将注意力放到了改良“宾弄赛嗨”关系上——即深度挖掘这一团结互助机制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党建引领,因势利导,探索实行“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

  “宾弄赛嗨”+科学组织 

  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一二组是著名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机制的发源地。回俄村党总支书记岩相的14户“宾弄赛嗨”户中,有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其中有四五户是代际传承来的。其交往历史最早的,可以追溯至太爷爷辈,是一户拉祜族人家。

  岩相说:“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爸爸就经常带着我去他家过年。我和他们家的小孩子就在一起玩。上山砍柴没有牛拖柴,就去他们家借,家里种田人手不足也请他们来帮忙。”

  进入新时期,生产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在政府搭台扶助下,这些“宾弄赛嗨”浓浓的情谊不仅未曾淡去,还越发深刻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2013年,当地正式将“宾弄赛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团结互助机制提出来并加以打造,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民族团结动员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建立了“宾弄赛嗨”友好关系档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引导鼓励群众开展“心连心”活动、“亲串亲”走亲戚活动、“手把手”传授技术活动等,以达到增强情谊、拓展交流渠道的目的。

  例如,2015年,在景信乡安居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撒拉科大小寨的30来户拉祜族群众资金不足,景信一二组的村民得知了这一情况后,20户傣族村民凑了20万元钱,借给缺资金的30多户拉祜族村民,还出工出力,帮助他们建起了干净宽敞的安居房。

  不仅如此,景信乡还引导“宾弄赛嗨”通过相互交流农业生产经验、相互传授先进种植技术、相互推荐新兴优势产业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在一些地区试点后,“宾弄赛嗨”机制在普洱市内推广扩展———从原来民间“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互相帮助,升华为脱贫攻坚“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

  例如,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从率先脱贫摘帽的县和市直有关行业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指导组,帮助未脱贫贫困县分析薄弱环节,找准工作短板,指导整改落实。

  期间,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格局,号召华能集团和32家省级单位、140家市级及驻普单位、1040家县乡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动员127家企业、商会参与脱贫攻坚。

  采取“各级领导带头垂范、干部职工全面参战、驻村队员一线攻坚”措施,向761个贫困村选派工作队员近3000人,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挂包帮”结对帮扶全覆盖。

  不仅如此,普洱市通过加强与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等5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及上海黄浦区、金山区2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沟通对接,推动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助脱贫。仅浙江大学就累计援助资金3000余万元,选派专家教授400余名支援景东县,帮助培训干部、科技人员约1500名;宝武集团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带货订单就超过7100万元。

  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胡良波说,“在我们普洱,就是要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并肩战贫困,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宾弄赛嗨”+“绿水青山”

  “宾弄赛嗨”模式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收入,其中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这里有着“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舍,绵绵风雨桥,悠悠古道风,浓浓民族情”。

  借助普洱市开展生态茶园建设的契机,那柯里村在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愿参与”的模式下,发动村民在茶园里种植生态树种;并对茶叶初制所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逐步实现了茶叶加工的标准化、清洁化和规范化建设。

  宁洱县政府副县长樊汝来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累计种植生态茶树2.3万株,打造生态观光茶园4000余亩,提升打造可供参观茶叶制作工艺的茶叶初制所2家,并在村内建设了普洱生态茶文化体验馆,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外来访客提供了一个“上山即可采鲜茶,入村即可品茗香”的休闲体验好去处。

  不仅是那柯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景东县过去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但面对压力,景东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和扶贫成效。

  景东县林街乡丁帕村磨刀河小组位于无量山深处。在一代代村民的保护下,磨刀河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寨周围的森林和近千棵古茶树,给予了当地村民丰厚的馈赠。60岁的村民普仕清说,保护好生态,磨刀河就有好日子过。村子里的古树茶,售价已经达到每公斤500至600元,成为脱贫的支柱产业。

  如今,景东成为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态环境部授牌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TEEB)示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每年545亿元。

  “宾弄赛嗨”+“产业带动” 

  “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还体现在龙头产业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上。

  普洱市江城县,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在这里,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成明橡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期货保险+产品收购+劳务用工”帮扶模式,租赁13万亩土地种植橡胶,带动全县橡胶种植50万亩,每年为农户提供免费割胶技术培训600余人次,50%的管理岗位承包给当地群众管理,解决了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347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江城中澳农科公司与勐烈镇大寨村民小组114户农户以4200亩荒山荒地入股合作种植坚果,收益按三七分成,预计盛果期后,每年向农户分配利润可达80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7万元。

  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大过岭茶叶有限公司等,帮助2300多户贫困户就业,并与合作社签订产品保底收购协议,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江城县的这些探索是普洱各地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尽管产业不同、模式各异,但它们都将靶心牢牢地指向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地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通过脱贫攻坚,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蜕变。群众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好学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更加浓厚了。‘我要脱贫’‘不能贫困,要发展,要致富’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在这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都在明显增强。”

  卫星自豪地说,普洱市未来将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夯实产业基础,切实提高脱贫质量成色。例如将通过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打造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从“脱贫”稳步走向“富裕”。

责任编辑:黄磨西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