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路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品牌之路 >> 正文
【品牌故事】杜春峄:53载岁月知味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0日 18:50:58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位于云南澜沧江流域腹地的景迈山,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壮丽秀美,瑰丽雄浑。在这个车水马龙的时代,仍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环境,堪称地球的物种基因库。

  一千多年前,茶祖岩冷,秉承先祖业绩,领导族群广植茶树,在澜沧江两岸,遗留下了一座灵物众多的景迈山,造福众生。

  53年前,一位15岁零2个月的小姑娘走进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半生的时光和努力,遵循着茶祖的教诲,开山制茶,缔造出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澜沧古茶,开创了未曾想象的伟大事业。

  当人们为澜沧古茶的醇厚韵味所吸引时,也用尽可能多的望远镜与放大镜打量着这个53年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背后,传奇的老阿妈。

  这个小姑娘的真名,叫杜春峄。

  以茶为梦,坚守见证青春

  阳光穿过树木间隙,斑驳地洒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满山的茶树,葱葱郁郁,鸟儿浅飞,仿佛在向到来的人们,诉说这里的千年古茶树,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育茶民族。

  行走在林间,杜春峄看到一根断了的茶枝,过去把它折了下来,很心疼的样子。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回到大山,她还是那个采茶、爱茶的小姑娘。在上世纪80、90年代,她常常只身一人,穿插于这片树林之间。

  当年那个15岁的小姑娘,如今已两鬓霜白。一身本色的茶人服装的她,高高瘦瘦,脸上沟沟壑壑的岁月,记录着这大山的每一棵树,每一垄土,每一片叶子。

  她就像普洱茶,那是一种说不清的纯朴,仿似她的纯朴就是天生的,自带的,那么自然,有着不必急切倾吐的悠悠故事。

  1966年,在这个云南澜沧县偏远的山寨,时任澜沧县县长的李光华创办了云南省第一批茶叶培训班,并成立了澜沧县古茶山景迈茶厂。当时老县长就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要把芒景、景迈两村没有古茶的地段种植新式产业,让很多贫困的老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当时,15岁零2个月的杜春峄成为这一期学员中唯一的女性,从此开启了她与茶结缘、学茶制茶之路。“那时候蛮快乐的,每天唱着歌到古茶林里采着茶。”快乐的“茶姑娘”杜春峄,在古茶林里的磨练中开启了新的征程。

  由于条件有些艰苦,当时上山的100多个人,能坚持到三个月毕业的只有30多人。1970年,除了开辟茶园,只有二十来岁的男女青年们硬是把柴油机、烘干机、揉茶机抬上了万亩古茶山——当时,景迈山甚至还未通路。

  1972年,“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澜沧古茶压了澜沧第一批机械加工茶叶、万亩古茶园的第一块普洱生砖,自己腊刻印制包装纸,外包装还印上“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

  1975年,澜沧全县茶叶迅速发展起来,景迈茶厂搬迁到澜沧县城西郊,取名澜沧县茶厂,杜春峄被选任为主管生产副厂长。

  “把全县所生产的晒青毛茶精制成三春茶销往全国各地;1977年,开始加工生产普洱散茶;1983年,八级普洱散茶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荣誉证书,还在省、市两级多次得奖。”想起当年,她恍然如梦。

  1998年,当时的澜沧县茶厂由于新任班子经营不善,加之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很多货款收不回来,资不抵债,并于3月被宣布破产,雪上加霜。

  通过努力,在县内各部门积极参与、指导下,由82名自身能力较弱的失业老工人(平均年龄50多岁)自筹资金,于1998年5月组建了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杜春峄则被大家推选为董事长。

  刚刚成立的公司,底子弱,很多东西都不完善,经营、管理、销售等很多事情都需要杜春峄事事躬亲: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普洱茶,她一处接一处地推广普洱茶文化;为了扩大销路,一个人带着咸菜,坐数十个小时的火车到广州参加茶博会;为了扩大销路,一天辗转五个城市,来回东莞、中山、珠海、阳江、湛江等地......

  说起澜沧古茶,杜春峄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53年间她就犹如一位妈妈亲切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她的眼神经历风雨却又温婉如水。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抱诚以真,致世界以匠心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一路发展,杜春峄对追求极致技艺的热忱丝毫不减,对澜沧古茶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

  每一年春季,是景迈山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杜春峄最忙碌的时候。春茶采摘期间,杜春峄都会亲自带队在茶山驻扎。白天根据茶叶每天的特性制定收茶方案,晚上现场调整加工方案......每年茶季,她的一天24小时都运行着这个轨迹,从未改变和间断。

  为了解每一年原料的变化,提升初制工艺,她常常坐着摩托车,爬陡坡、跨险境、涉水越涧,到山上采茶,到各个茶区考察。崎岖难行的茶山之路,左边是狭窄的泥路,右边是陡峭的悬崖,也阻挡不了杜春峄对茶的执着。

  在她的审评室里,永远摆放着一个盛水的大盆子。无论毛茶还是半成品的茶样,她都坚持仔细审评。她每天都会亲自对原料进行品鉴,一个样一个样地喝,最多的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

  在发酵车间里,她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洒水,洒多少水;什么时候该开窗通风透气,窗户该开多大;什么时候该盖被子,被子该盖多厚;什么时候要重新翻茶堆,堆子要多高等等……

  这样的日子很平凡,只是她53年事茶生涯的每一天。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作为一个茶人,茶妈妈杜春峄将所有的专注和大爱都投注于茶,投注于这片与茶相连的热土。这一片叶子,养育了澜沧古茶并发展壮大,也是她一生事茶的情感寄托和梦想。

  “云南大地上,只要有古树茶的村村寨寨,山民日子都有‘回甘’。”这是茶妈妈杜春峄对扶贫助困最淳朴的愿望。

  凭借自己几十年积累的茶叶种植、制作经验和技艺,杜春峄从1998年开始,坚持每年送技术下乡,组织或亲自带队为茶区合作社、茶农提供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支持以及有关的培训活动,累计为全市茶农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数万人次,帮助数千户贫困茶农脱贫致富。

  多少个日夜,她以古稀之龄驻点在脱贫第一线,与茶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顶着烈日在茶林基地实地培训技术,以最真诚、朴实的行动,为脱贫攻坚发光发热,诠释着一个老茶人对国家脱贫事业的支持与承诺。

  如今,茶种好了,做好了,卖好了,茶农们的日子也就更香了。

  一杯茶里,将酿出更甘甜的致富梦。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敬天爱林,守护不改初心

  最近十年,中国的普洱茶市场历经跌宕后,重复焕发出新的光彩。澜沧古茶也随之香飘四溢,成为云南农业的龙头企业,并以其独特的“澜沧味”,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传奇。

  她虽然是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却没有人称呼她的职衔,小辈称她”杜姨”,同辈则尊她”杜大姐”,年轻一代的茶人则称呼她“茶妈妈”。

  当年的茶姑娘已经变成了“茶妈妈”,当年种下的茶也成为景迈山上生长蓬勃的生态茶园。

  她很执着,就如同她身后的那片土地一样。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有人说,“从小在古茶林长大的她,总是毫不吝啬地表达出自己对这山这茶的爱。每次上山,她的车的后备箱里总装着一把钉锤,遇到有人把钉子钉进古茶树里,她马上把钉子拔出来,钉子就像钉在她的身上。”

  养护,是对大山最深情的爱,也是对古茶树最纯的心;养护,是传承,是敬重,是初心,是坚持。

  景迈茶的迷人特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经济体涌入景迈古茶山进行开发、采摘,而古树茶的危机也随之而来。景迈山上很多古茶树因为过度采摘而枝叶凋零,曾经苍劲巍峨的古茶树,一度显示出疲态和萧条。

  茶妈妈也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关心它,呵护它,景迈山才有未来。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为了让古茶树每年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茶妈妈十几年来身体力行地在茶山和茶农之间奔走、操劳,将养护事业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她发起“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从此,景迈山88棵形态各异的古茶树,有了来自四方八面的牵挂。

  她建议给车马难行的景迈山修路,但为了给古茶树足够的呼吸空间,她力劝放弃使用沥青,改铺石子。那里,最终修成一条蜿蜒平坦的石路,拉近了山与人的距离。

  2015年,亲自走访景迈山多个片区,组织人力一地地考察,一片片落实,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夏茶不采,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两年能够遵循这个方法,让这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

  2016年,面对因欠缺科学管理而损伤的古茶林,古茶人一家家走访,与茶农达成养护古茶林协议,并派专人进行养护指导。同时,茶妈妈创立“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为古茶林健康持久发展、古树养护提供保障。

  建立“澜沧古茶景迈古树茶源养护基地”,对景迈山芒景片区4000株古茶树进行三年养护、十年追踪的专项护理:三年内专人指导茶农养护,定期进行杂草清除、疏枝打顶、绿肥施肥等农事维护。

  历经磨难,这茶这山,也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杜春峄的生命。而有灵性的古茶树也逐渐恢复生机,重拾青葱朝阳、一片生机的蓬勃模样。

  景迈山从前的滋味,又回来了。

“茶妈妈”的“幸福回甘” 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供图

  “我在古茶林中学做茶、学做人,闻了一辈子茶香,做了一辈子茶,尽力而为之,做自己分内的事,诚实做人,踏实做茶,来回报茶给我这一生的一切。”如今,年逾七旬的杜春峄依然保持着当年初上景迈山时那个15岁少女的初心。

  或许,在茶妈妈看来,有些往事,不需言说,只可品味。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