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天下普洱 >> 咖业动态 >> 正文
大国茶匠黄桂枢:历览考古千载书 振笔尽书普洱茶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15:17:00  来源: 云南网

 

  黄桂枢不疾不徐地将温热的普洱茶倒入紫砂杯中,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细啜一口茶,才缓缓开口说到:“我这一生,不做茶、不卖茶,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为普洱茶找到‘根基’,梳理普洱茶文化。”

  若说普洱茶是云南的名片,那么黄桂枢便是普洱茶的名片。作为云南省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桂枢的一生,是与普洱茶血脉相连的一生,他见证了普洱茶文化促进茶产业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为普洱茶“寻根”,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黄桂枢先生展示“世界茶源”牌匾照片

  一片茶叶 开启一段传奇人生

  “我是土生土长的普洱墨江人,从小就在家中喝普洱茶,是看着茶农采茶、炒茶长大的。”与普洱茶的缘分因何而起?当听到这个问题,黄桂枢哈哈一笑,喝茶、采茶、炒茶,是他自儿时起就耳濡目染的画面。

  “刚参加工作时,交通很不方便,我从家乡墨江出发,踩着茶马古道上马帮的足迹走到普洱,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参加工作以后,我住在一个茶厂旁边,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茶厂前边经过,就这样闻着茶香、看着工人们做茶、压茶,后来到了‘农业学大寨’时候,我又到景谷县彝族茶乡勐麻小海驻扎过一年,在那里跟农民社员们一起上山采茶......”从这一次沿着马帮足迹的旅途开始,黄桂枢用双脚无数次丈量了茶马古道,收集了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物遗迹、历史照片、古诗唱曲、文献史籍、报纸杂志等资料,点点滴滴地积淀着对茶的了解,小小的一片茶叶,在黄桂枢的生活中留下浓厚一笔,也渐渐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1991年,黄桂枢完成了论文《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这篇文章从种植和分布区域、普洱茶的特点和品种、普洱茶马古道的兴起与衰落、普洱茶与古诗曲、新中国成立后的普洱茶发展状况五个方面对普洱茶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论述,第一次全新梳理、整合了普洱茶文化发展历史;也第一次提出了“普洱茶文化”概念,并对这一范畴作了界定。

  黄桂枢将这份饱含心血的文章投寄出去,次年,文章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中国《农业考古》第2期上刊载,在中国港台地区引起巨大轰动,中国香港《中国茶文化》、中国台湾《紫玉金砂》等媒体纷纷全文转载、连载报道宣传,这篇倾注了他多年心血的文章,如同星星点点的微光,点燃了普洱茶文化的燎原之火。

黄桂枢先生回顾一生与普洱茶的故事

  一场盛会 成就一个世界知名茶品牌

  《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云南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普洱茶曾是进贡乾隆皇帝的历史名茶,但随着历史的辗转,种植和制作普洱茶工艺的传承发展,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断代,如同没有了“根”。《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一文的出现,不仅令黄桂枢一时之间闻名港台、沿海地区,成为著名茶人,更成为普洱茶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

  1993年,以《论云南普洱茶史与茶文化略考》的发表为契机,黄桂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受命策划主持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这场盛会将亚洲、亚洲、美洲九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邀集到西南边陲小城思茅开会,用充分的实地考察、实物证据,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普洱市世界茶树原产地。

  “当时的开幕式,各个国家的学者专家,跟随举着国别牌、地区牌的少先队员绕着思茅城绕了一圈,办得像奥运会一样,十分热闹。”黄桂枢老人笑着回忆到,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场景,对他而言至今历历在目。

  “1993年之前的普洱茶,更多的是商品茶,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之后,普洱茶已成一种文化茶。”在1993年以前,云南茶产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多都作为其他茶产区的拼配茶原料而廉价出售,既缺乏加工技术、也没有文化内涵,品质把控弱,市场认同度也不高,而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人们开始注重普洱茶背后的茶文化底蕴,从这次像“奥运会”一样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普洱茶的“根”被寻回了,云南茶业从廉价的原料茶,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名号,普洱茶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茶品牌。

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

  一生专注 书写一段茶叶传奇

  “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推出了‘过渡型古茶树’,证明了世界茶源不在印度阿萨姆地区,而在亚洲、在中国、在普洱。”在黄桂枢看来,比起普洱茶从商品茶到文化茶的转变,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做到的更重要的事,是阐述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出了澜沧邦崴的千年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用实地考察、实物研究证据,证明了“世界茶源”在普洱。

  “就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猴到人类一样,‘过渡型古茶树’既保留了野生古茶树的特征,又有人工种植型茶树的特征,是茶树种植和驯化史上关键的一环。”黄桂枢解释说,澜沧邦崴的千年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填补了茶树发展演变过程中空白的一环。

  而黄桂枢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的推动下,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茶树始祖)的出土被载入史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这三类茶树活化石大型彩照被陈列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普洱市博物馆,漫长历史中茶树的驯化和发展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此后的每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都向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学者推出一个普洱的古茶树类别,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业大会在普洱市召开,在33个国家6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见证下,经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签名,大会正式授牌中国云南普洱市“世界茶源”牌匾,承认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2021年,云南日报刊载黄桂枢所作《循序渐进的五世茶祖——浅述“世界茶源”在普洱市》一文,以清晰的逻辑、明确的物证,梳理出普洱地区的五世茶祖,从: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到栽培型的“五世同堂”,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可寻可睹,再一次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茶源”在普洱,

  黄桂枢的一系列考证研究和成果应用,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普洱茶文化的开拓奠基者。

2005年 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黄桂枢登上了国家邮票

  一心展望 愿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

  岁月令鬓边青丝换银霜,转眼间,皱纹已爬上黄桂枢的脸庞,却无法冷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普洱茶的热爱,黄桂枢依然为普洱茶文化奔忙着。

  四季轮替,黄桂枢辗转在亚洲、非洲、美洲、澳洲,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做文化交流和演讲,为世人们讲述普洱茶的文化和故事,也继续为普洱茶奋笔疾书,为普洱茶文化大声疾呼,他说:“我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将茶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普洱茶文化是普洱文物考古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普洱茶文化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考古学、植物学、社会学、民族学......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需要潜下心去学习和积累,”谈起对普洱茶未来的展望,黄桂枢期翼着能有更多的人开展对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就茶说茶是不应该的,普洱茶的发展离不开‘普洱茶文化’这个‘根本’,关于这点,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期待后人能查缺补漏、继续将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

  云南网记者 郭丽 杨子双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杨子双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